不法貸款中介通過電話、短信等方式,打著金融機構旗號,以“授信多、費率低、辦得快”為噱頭,誘導金融消費者辦理貸款。據查,這些宣傳背后存在高額收費、貸款騙局等風險隱患,有可能嚴重損害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不法貸款中介主要有以下表現形式:一是假冒銀行名義。冒充銀行用手機打電話,聲稱是銀行內部機構或與銀行有合作,或者發短信,聲稱短信接收人獲得了大額授信,誘導各類群體通過其辦理貸款。二是編織高利陷阱。先以低手續費吸引借款人,再以不同方式收取包括服務費、咨詢費、渠道費、墊資費、擔保費、保證金、押金、保險費、賬戶管理費、放款手續費、洗白征信費等費用,導致借款人綜合融資成本(利率加費用)畸高。三是誘導過度消費。罔顧借款人償還能力,誘導借款人通過網絡貸款進行分期購物、美容整形、就業培訓等消費,貸款到期后再勸誘其借新還舊,不斷壘高債務,直至借款人被“榨干”。四是騙取銀行貸款。聲稱作為其為銀行機構的渠道商,有辦法、有路子“協助”“誘導”借款人得到金融機構放款,在遞交貸款申請時偽造經營資料、經營流水、經營現場等虛假資料。
在此,提醒廣大金融消費者,要增強防范意識,提高識別能力,珍惜個人征信,理性借貸,警惕不法貸款中介設下的“費用低”“額度高”或“消債”等陷阱。
一、選擇持牌金融企業辦理貸款。金融消費者如有貸款需求,應當通過金融管理部門批準設立的銀行等持牌金融企業的官方渠道進行咨詢辦理。確需第三方機構提供貸款中介服務的,務必確認其是否獲得持牌金融企業的正式協議授權。
二、審查貸款合同關鍵條款信息。辦理貸款,簽約前要仔細閱讀貸款條件、綜合融資成本、還款要求、違約責任等關鍵信息;也要詳細了解中介服務內容,仔細閱讀收費規定、違約責任等條款,特別要警惕營銷宣傳中降低貸款門檻、隱瞞實際息費的虛假信息。
三、拒絕向無關賬戶轉賬要求。不盲信自稱金融機構的陌生來電,不輕信所謂“低息、免費、快速、無抵押、無擔?!钡刃麄?,警惕超出貸款合同約定的轉賬要求,不隨意向無關賬戶或個人賬戶轉賬打款(包括貸款利息、擔保費、服務費、咨詢費、材料費等),防范遭遇變相“砍頭息”。
四、保護個人信息安全。要注重保護自身敏感信息,不輕易在貸款中介的網頁、APP、小程序上填報“姓名”“身份證號”“聯系電話”“家庭或單位地址”等個人信息,防止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
(來源:中共江蘇省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中共江蘇省委金融工作委員會、江蘇省地方金融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