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級跨海工程“如皋制造”再發力

無障礙語音播報
近日,如皋港區碼頭迎來重要時刻,我市長江鎮中鐵山橋(南通)有限公司承制的獅子洋通道G5合同段首船鋼梁成功發運,標志著該世界級跨海工程正式進入橋址架設階段。
獅子洋通道為連接珠江東西兩岸的超大型跨海多層復合公路通道工程,是繼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后粵港澳大灣區的又一超體量工程。該項目位于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全長約35.1公里,是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建成后將創造雙層懸索橋“主跨跨徑、主塔塔高、錨碇基礎、主纜規模、車道數量”五項世界第一。
中鐵山橋參建的獅子洋通道G5合同段共33座橋梁,主要結構形式為鋼混組合梁和鋼箱梁,標段總重量約8.22萬噸。制造過程中,中鐵山橋通過數智孿生平臺對焊接過程進行深度集成,構建動態工藝數據庫,實現BIM模型、鋼梁五級清單項目節編碼與一級焊縫編碼的精準關聯。用戶只需在焊縫地圖中點擊目標焊縫模型,即可實時調取焊接狀態、質量追溯等全生命周期數據,最終達成一級焊縫的精細化管控、三維可視化監控及全流程溯源管理。
獅子洋通道G5合同段面臨諸多挑戰:橋梁數量多、戰線長、點位分散;部分橋梁因位于交通流量區,受到運輸及吊裝限制,鋼箱梁需要橫向劃分成多塊制作;建模及圖紙轉換內容繁瑣,現場架設又需對應多家土建單位,溝通協調保供難度大。
為了解決上述難題,中鐵山橋創新采用數字化解決方案,通過建立模型庫、開發參數化模型系統、構建平縱曲線模型,迅速完成建模及圖紙轉化。設計多種定制工裝提高制造精度,針對鋼箱梁劃分部位采用連續匹配方式和相應工裝進行精調定位。結合項目特殊要求,開展智能制造專題研究,利用信息化技術實現鋼梁智能制造新模式,全面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時,制定了詳細的銜接流程和責任矩陣,確保各個環節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