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口是基礎性、樞紐性設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港口興,則經濟興。
7月31日,市委十三屆十一次全體會議指出,要全域推進“以港強市”戰略工程,加快建設江海聯運重要節點、向海智造產業高地、跨江融合開放門戶和宜居宜業生態城市。
令既出,誓必達。如皋,這座鹽河運來的城市,南接長江,北迎淮河,東瀕黃海,西接大運河。江河海聯運,奠定了如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這里近可到達遼闊的北方,遠可出江入海,外聯世界。
以河為脈,通江達海。面對“以港強市”這幅嶄新藍圖,敢于斗爭、堅忍不拔的如皋人,又該如何執筆、破題、答題?
“聚力抓協同、增活力,打造以港強市聯動格局”,市委書記、市長王鳴昊在此次全會上的講話,為如皋寫好“以港強市”文章,落下思變圖強的清晰一筆。
制度創新 夯實以港強市根基
以港強市、向海圖強,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加速臨港產業發展、帶動城市飛躍的新實踐。今年以來,如皋以改革破題、創新解題,積極開展“以港強市”專題調研、戰略規劃和實施方案的研討論證,為如皋高效推進“以港強市”一號工程提供方向和指引。
成功屬于勇毅而篤行的人。在奮力建設“以港強市”的征程上,如皋任重道遠。健全全市統籌和要素保障機制,全面推進“以港強市”戰略實施方案,高標準完成港產城融合發展規劃編制,推動如皋港區總規調整獲批,做好交通、園區、城市等規劃編制……一項項正待實施的有力舉措,將為“以港強市”一號工程建設掃清制度堵點,當創新要素加速流動而“服務不斷”時,發展的浪潮便會奔涌而至。
協同發展 拓寬以港強市路徑
當我們從高空俯瞰長三角,密集的水網縱橫交錯,寧波港、舟山港、上海港、蘇州港,一個個沿海深水良港、內河港,如同一座座高效運轉的龐大機器,彼此勾連暢通,帶動長三角經濟不斷向前發展。
在港口競爭愈發激烈的今天,坐擁48公里長江黃金深水岸線的如皋,又該如何找準港口功能定位,實現從同質競爭到互補共贏的轉變,在主動融入南通海洋強市發展大局中,寫好“接軌上海、融入主城、聯動周邊”的文章?
生于江海之濱的如皋人,從不困于低洼。有的只有撥浪弄潮的豪情和向高攀登的毅力。依托長江岸線和深水長江航道等資源稟賦,如皋先后打造了新世紀首家縣級一類開放口岸,建成B型保稅物流中心、省級化工新材料園區等多個高能級平臺,有力助推了綜合實力持續攀升。數據顯示,今年如皋集裝箱吞吐量已超30萬標箱,外貿進出口額達194.2億元,增長13.1%。
眼下,協同發展成為新時代的主旋律。在長三角地區,上海港與寧波港、舟山港等正通過資源整合,共同打造世界級港口群。搶抓機遇,正當其時。如皋將加快推動宏智石化等9個碼頭提檔升級,完成保稅物流中心(B型)2.5萬平方米倉庫建設,加快建設“近零碳”港口,加強與上海、蘇州、成渝等區域合作,加快建設鐵礦石、糧食、紙漿等大宗貨物集散地……通過不斷提升港口樞紐能級,在區域協同發展中塑造優勢、贏得先機。
港產城聯動 釋放以港強市動能
2024年,是長江經濟帶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10周年。2025年,新十年開啟。面對生機勃勃的長江新圖景,如皋正以“港口+”思維重構區域發展“方程式”。
我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港口經濟”單點突破,而是通過制度創新、要素重組、功能疊加,推動“港”“產”“城”聯動發展,“融”出以港強市、以城促港的新氣象。
港產城聯動,離不開交通“大動脈”的硬支撐。“八龍過江”格局的逐步顯現,給了我們聯動的底氣和信心。蘇通大橋、崇啟大橋、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3座大橋,讓我們絲滑連接上海、蘇州、無錫;張靖皋長江大橋、海太長江隧道、崇啟公鐵長江大橋、北沿江高鐵、滬陜高速互通等重要通道,將進一步助推如皋內聯外暢、活力競涌。陸海空并進、公鐵水聯運的交通格局,將為如皋推動港產城聯動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港產城聯動,港口是樞紐和基點,港與產聯動互促,帶動城市發展綻放新的火花。經驗表明,只有將港口從“運輸樞紐”重新定義為“價值重組平臺”,才能真正釋放“黃金水道”的“鉆石效益”。
如皋將樹牢全域臨港、全域向海意識,強化港城周邊板塊園區聯動、產業協同,大力引培化工新材料、海洋工程等適港產業項目,鼓勵森松等企業建強海洋產業創新平臺,推動長江“生態島”及科創智谷EOD項目開發……全會發出的一項項推動港產城聯動發展的“指令”,是閃亮的“啟明星”、清晰的“路徑圖”,指引前路,照亮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