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產業變革風云激蕩。在新一輪科技革命重塑全球產業格局的關鍵時期,我市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如何把握這一窗口期,以創新驅動培育新質生產力,為“以港強市”注入強勁動能,已成為擺在全市面前的重要課題。
解題之鑰,在于抓創新、促融合。市委十三屆十一次全會提出,堅持以新質生產力賦能“以港強市”新賽道,深入推進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加快促進產創融合,走好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之路。這既是對發展大勢的精準把握,更是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化落實。
以“主體矩陣”壯大創新根基,構筑企業雁陣。企業是產業創新的生力軍。上半年數據顯示,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61.5%、同比提升3.4個百分點,科技服務業營收增幅等多項指標位居南通前列……從傳統企業技改實現智能化改造,到高成長性科創項目不斷涌現,我市企業正展現出“老樹新枝”的蓬勃生機。然而,創新型企業培育絕非一日之功,需要系統謀劃、精準施策。一方面,要建立科創領軍企業選育體系,完善個性化培育清單,完善“瞪羚-獨角獸-上市”個性化培育清單,推動高成長企業突破性發展;另一方面,要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提速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推動產業創新從“單點突破”邁向“全域躍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以“協同網絡”貫通創新脈絡,激活生態循環。當前,科技成果“深閨待嫁”仍是制約創新效能的關鍵瓶頸。令人欣喜的是,正海磁材聯合創新中心、思源檢測中心、如皋(華理)合成生物概念驗證中心等載體的有序推進,東南大學·如皋“科創飛地”的正式啟動,標志著我市在貫通從“實驗室”到“生產線”轉化鏈條上邁出了堅實步伐。這些探索實踐啟示我們:必須構建高效的創新要素流動通道,完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制度保障。下一步要深化“雙飛地”科創模式,做強離岸孵化器矩陣,拓展與高能級創新平臺合作廣度深度,做實“招投協同”“撥投結合”模式,讓更多創新成果在如皋這片熱土上開花結果。
以“創新生態”滋養企業根系,育成創新森林。創新生態如同滋養企業成長的土壤,其肥沃程度直接決定著創新森林的茂盛與否。從國家級公共資源“不見面交易”服務標準化試點高分通過驗收,到11個重大項目“五證齊發”;從企業全生命周期登記“高效辦成一件事”每件均壓縮至半日內辦結,到制造業貸款、科技貸款、普惠金融貸款增速居南通前列……我市“萬事好通·如皋如意”營商環境品牌正以有溫度的服務,換取企業“輕裝疾行”的發展加速度。然而,優化創新生態永無止境。未來,我們仍需在人才“引育留用”、科技金融精準滴灌、知識產權全生命周期保護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完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讓雉水大地成為企業茁壯成長的創新沃土。
下半年的發令槍已經鳴響,創新已成為必答題。唯有以創新驅動發展,以改革激發活力,方能在新一輪區域競爭中贏得主動、搶占先機,為“以港強市”提供不竭動力,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